上海资信总裁刘小英接受《中国金融40人论坛》专访


近日,上海资信有限公司总裁刘小英接受了《中国金融40人论坛》的采访。1月22日,《中国金融40人论坛》刊登了对刘总的采访稿,题为《个人征信蓝海开启》。现将《中国金融40人论坛》对刘总的采访摘录如下:

个人征信蓝海开启

发布时间 : 2015-01-22    来源 : 中国金融40人论坛

—————————————————————————————————————————————————   

编者按:近日央行下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正式开启个人征信市场化闸门。此前我国提供个人征信服务的“正规军”只有央行征信中心及其下属的上海资信公司,而此次“三马”旗下的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前海征信在内的八家机构入围首批商业征信机构名单,标志着我国征信格局将发生里程碑式的改变,民营个人征信进入元年。

我国个人征信市场的现状如何?未来中国将会建成怎样的征信体系?面对个人征信蓝海即将开启的局面,央行体系征信公司、进入名单的新兴互联网金融公司以及尚未列入候选的P2P公司,将何去何从?大数据如何应用于个人征信?如何保护个人隐私?

为探究以上问题,中国金融40人论坛采访了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理事单位代表、蚂蚁金服集团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业务拓展负责人邓一鸣、SFI理事、汇付天下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晔、宜信公司CEO唐宁、点融网联合CEO郭宇航、上海资信公司总裁刘小英及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钱军。

民营征信与公共征信双管齐下

中国金融40人论坛:您认为中国个人征信市场的现状如何?现有征信体系存在哪些问题?未来中国应当建立一个怎样的征信体系?

刘小英:目前全球主要的征信模式有三类:1是市场化模式,2是公共征信模式,3是市场化与公共征信相结合的模式。欧洲的公共征信模式其实近些年也在被市场化机构渗透和演变。当前国内的情况是以公共征信为主,处于探索公共征信与私营征信并存之路的过程之中。各类私营征信机构尚处于业务发展的准备期,模式与方向还不明确。

现有征信体系存在的问题:一是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征信业管理条例》对征信机构的准入、业务有了初步的规定,这是一大进步。但规定主要从规范征信行业的角度出发,对于征信业务的其他主体——数据提供方,被征信人的义务和责任还相对空白。比如,对数据提供方错报、漏报、造假数据,对政府信息公开边界的不明确,对配合征信机构采集信息的义务等情况不作法律上的规定,这些都会造成征信业务开展的障碍,影响征信业务的严谨。当然,要全面构筑征信行业的法律法规体系,是需要多部门联动的,我们相信,随着中国征信业开放后的高速发展,也会反向推动制度层面的完善。

二是行业标准缺失。各家机构不同的数据标准对信息来源方构成多重成本,阻碍了信息的流通,增加了信息整合的成本。基础数据不需要百花齐放,征信机构更应该比拼的是市场开拓和增值服务的能力。中国的授信机构种类繁多,潜在市场极大,征信机构应该在不同的细分行业形成基础数据标准的共识,降低渗透各个授信行业的推进成本。

美国原联合信用局(Associated Credit Bureaus,Inc.,简称ACB)制定了专门用于个人征信机构的统一的标准数据报告格式和标准数据采集格式Metro2,它规定了任何行业和单位都使用一个标准、统一、开放的计算机数据输入标准格式,为所要采集的数据内容定义了标准字段和字长,按标准排列。同时,在采集数据的过程中,Metro2还规定所采集的内容必须满足所有法律对这些因素的限制性要求。这种标准数据报告格式保证了美国个人征信机构拥有原始数据的一致性。

各家信贷机构都按照这个标准格式提供原始数据,数据固定地报送给三家征信机构,各家征信机构再按照各自的标准,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形成数以千计的中间变量(特征变量),以表现消费者的风险和信用价值特征。由于三家征信机构按照Metro2的标准数据格式采集到原始数据后,对数据变换和加工的技术是不同的,最终形成各自不同的数据产品。

三是国内的信用体系的顶层设计还不清晰。国家与民间的征信机构什么关系,数据能不能交换,业务界限怎么设定,怎样开展合作?

征信市场目前还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未来还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当前传统征信主要针对授信机构,如银行、小贷、担保、P2P、租赁等,但未来征信服务的边界将不断扩张,应用场景也会更为丰富。阿里、腾讯等一些本身掌握大量信息的互联网公司对于开展征信业务有着先天的优势。既体现在数据优势上,也表现在渠道优势上。阿里,腾讯进入征信市场会为市场注入更多的活力,也带来激烈的竞争。传统征信服务与阿里、腾讯等基于大数据提供的征信服务将是一种互补关系。一方面,大数据对于传统征信尚未覆盖的领域将极大程度提升征信服务的可得性;另一方面,传统征信创造的失信威慑环境,将一定程度上弥补大数据征信精准性不足的问题。

此外,现阶段征信服务仅仅限于基础资料的整理与对外提供,对于市场的要价能力是相对较弱的,竞争也会很激烈。所以未来对数据提炼、加工、提供增值类的服务将是征信机构竞争的核心,市场空间也更为广阔。我们相信,随着征信市场的发展,中国征信市场的规模将极为可观。

征信服务天然趋向垄断,这一点无论在欧美还是亚太市场均已得到印证,互联网时代,这一趋势更为明显。我们判断,未来中国的征信体系,更可能形成一种寡头垄断,国家与市场化巨头并存的格局。

正规军vs后起之秀

中国金融40人论坛:个人征信牌照的发放对上海资信有何影响?未来如何与即将获得牌照的民间征信公司展开合作?

刘小英:征信业务有其特殊性,不是单纯的信息买卖,从原理上来说,征信业务原理并不复杂,但需要在理念上和标准上与各方统一,因此作业过程十分繁琐。上海资信运营的网络金融征信系统目前有400家合作机构,通常上海资信的业务人员平均会花费2-3周时间对机构如何提供数据进行辅导,确保机构完整理解数据标准。同时我们对数据质量的审核标准也相当严格,目前400家合作机构中有168家具备了数据提供的能力。

理论上我们把以信用风险控制为目的的数据采集、整理、加工和发布称之为征信业务,我们不认为基于营销目的的数据业务属于征信范畴。因此,征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是征信业务的立身之本。从国际经验来看,虽然征信数据一般仅供参考之用,但征信机构都会严格评估自身的信息来源,建立完善的数据清洗业务流程。数据整理能力是衡量一个征信机构实力的重要标准。

未来,我们不会因为追求扩张而降低数据标准,上海资信仍然会在部分行业精耕细作,打造行业征信的品牌,与人行征信互补发展。

接下来,我们将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一是快速推进网贷征信市场,争取2015年实现网贷行业的全覆盖;二是积极准备NFCS系统与人行征信系统的互联互通,优先推动NFCS优质会员机构接入人行征信系统,扩大信息的应用面,增强系统对失信人群的威慑力;三是研究网贷风险管理更多维度的信息需求,研究可行的数据采集路径,整合多方信息,提供一站式服务;四是在数据基础上,研究网贷信用风险的量化工具,帮助网贷机构提高效率与决策的准确度。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希望能进一步增加与现有合作伙伴的黏性,使合作伙伴广泛认同上海资信严谨的征信理念。

个人征信牌照的发放意味着我国个人征信业务市场化的步伐已迈出,上海资信将利用多年征信从业积累起来的公信力,继续开拓市场化业务,和其他持牌机构一样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对于获牌征信公司,我们相信都会根据各自的业务特点,充分利用自身在数据资源或服务方式上的优势,在市场上有所作为,上海资信将坚持与之寻求合作交流,共同促进发展的态度。这也是征信业务发展的需求。征信对于信用风险的评估,需要考虑多维的征信数据以弥补单维度数据覆盖面不足的问题。信用风险评估的核心是评估偿债能力,评估偿债能力通常从收入,负债和欺诈可能三个方面入手。理论上,征信数据只要能与这三方面建立相关性,都有参考价值,这些可能是其他获牌征信机构的长处,上海资信十分愿意分享资源与广泛合作。

大数据如何应用于个人征信?

中国金融40人论坛:利用大数据信用评级发放贷款,是个人征信业务的重要应用场景。未来互联网金融行业将如何利用大数据来完善及升级个人征信系统?

刘小英:基于大数据评级发放贷款,目前遇到的主要瓶颈是缺少验证数据的支持,模型的试错过程将相对较长,成本高,准确性也相对较弱。上海资信以传统征信见长,本身掌握大量的失信人不良记录。因此,利用大数据完善、升级个人征信系统,我们具备一定的优势。未来,在与一些大数据机构展开合作的基础上,我们计划主推两类产品,一是对信用风险预测效力较强的信息变量类产品;二是将大数据引入征信评分的参数体系,提高可算得评分的人群范围,提高征信风险量化工具的覆盖范围和参考价值。